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豆沫的家常做法,以及窦默简介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做法:熬煮汆炖烩焖法
特色:咸香利口,营养丰富。
材料:小米1000克,黄豆、花生米各500克,水发海带150克,豆腐、菠菜各250克,芝麻100克,粉条(或粉皮)750克,精盐150克,花椒、八角各5克,芝麻酱200克。
熬制豆沫以小米为主料,与花椒、茴香一起用冷水泡发,加水调磨成糊状米汁。也有用黄豆以小磨磨细研调制成。上锅兑水,下入花生仁、黄豆瓣、海带丝、粉条、精盐等。开锅后到入米汁,边倒边搅动,见锅再开,立即压火,并放入豆腐丝、胡萝卜丝、菠菜、炒芝麻等即成。成品豆沫,糊色乳黄,红绿分明,各种调料咀嚼生香,略透麻辣。口感适宜不同人群,过口留香,百吃不厌。
李薇
窦默墓碑
窦 默(1196-1280),初 名杰,字子声,又名汉卿,广平肥乡县(今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)城西村人。元初名臣、名医、名儒,著名理学家、教育家,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(即皇帝老师)、昭文馆大学士、正议大夫等职。
元朝初年,忽必烈占领中原后,到处访贤求才,招募了一大批汉族文人、名儒、理学家等,窦默也被纳入其中,并被任命为翰林院侍讲学士。窦默为官刚直,敢于犯颜诤谏。同时期的王文统任平章政事,其人善于玩弄权术,经常向王室进献奇珍异宝,博得帝王欢心,并在大臣中拉帮结派,结党营私。窦默多次向忽必烈上书,认为王文统是机谋权诡之士,不能久居相位,如重用日后必为祸害,告诫忽必烈治理国家平天下,必须用那些正派、正直、公正之士。但忽必烈为王文统的表面所蒙蔽,对窦默的建议未置可否,反而继续委以重任。不出窦默所料,公元1262年王文统串通他人起兵反叛。忽必烈平息叛乱后,想起窦默的多次诤谏深感愧疚,对近臣说:“直言不讳,敢于指出王文统心术不正不可用者,唯有窦汉卿一人。往日若有其他人一起揭发王文统,我怎会不多想一想呢?”
窦默作为忽必烈的国事顾问,经常建议忽必烈广开言路,勇于改正过失。他对忽必烈说:“君王有过失之举,做大臣的应当直言相谏,这是自古以来所崇尚的。但现在则不然,君王说可以,大臣们也就认为可以;君王说不行,大臣们也说不行,与君王随声附和,尽迎奉阿谀之声,没有任何反对意见,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。”由于窦默经常进言劝说,使忽必烈有所警觉,避免了不少祸端。
窦默晚年回归家乡,在家设馆为家乡子弟教授理学经书。在他的带动下,肥乡一带很快兴起办学、读书热,他的家乡也由此被称为兴教乡。
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检察院党组书记、检察长王磊说——什么是治本之道?什么是处世良谋?窦默的一生告诉我们,不是靠拉关系,耍手腕,而是直道而行,清心寡欲,老老实实做事,清清白白做人。新时期,党员干部面临的急难险重任务多,诱惑也多,如何能处顺境不骄,处逆境不怨,首先要问问自己心中的“信念之锚”在哪里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‘钙’,没有理想信念,理想信念不坚定,精神上就会‘缺钙’,就会得‘软骨病’。”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检察干警立身做人、干事创业的“主心骨”和“压舱石”。近年来,肥乡区检察院不断强化干警“四个意识”,要求全体检察干警要刚正不阿,为党分忧、为国分忧、为民分忧,成为响当当的检察干部。我院充分利用“三会一课”、领导干部上讲台等活动,大力学习《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》,开展形式多样的演讲比赛、知识竞赛、辩论赛、读书会、先进党员报告会等,不断加强新形势下检察人员理想信念教育,强化身份意识、宗旨意识、责任意识,不断提升检察公信力,深受辖区群众好评。
(本报通讯员李薇)
我的老家在安徽省界首市,那儿的人爱喝豆沫。相传,豆沫与伯夷和叔齐有关。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记载:“武王已平殷乱,天下宗周,而伯夷、叔齐耻之,义不食周粟,隐于首阳山,采薇而食之。”伯夷与叔齐饿死首阳山后,殷人感其气节煮羹祭奠。他们把小米放入石臼中舂成粉做成羹,放入青菜和捣碎的黄豆沫,呼之为“豆沫”。
时代变迁,豆沫的做法变化不大。先把小米淘净泡透,同焙好的花椒、胡椒、肉蔻、八角掺在一起,用石磨磨成米浆备用。接着,准备辅料,花生米煮熟,黄豆泡涨后磨成豆瓣,豆腐切丁用油炸成小豆泡,海带切成丝煮熟,芝麻炒黄。
锅里加水放入花生米、豆瓣、海带丝,待水开豆瓣煮熟时,把米浆加水搅拌开倒入锅内,烧开后下入粉条,同时撒入豆腐泡、芝麻、盐搅匀煮透。吃时,淋一点芝麻酱。
好的豆沫,颜色淡黄,略透麻辣,各种食材咀嚼生香。此时,好想喝一碗老家的豆沫,满口浓郁的醇香,回味无穷。
颍州晚报通讯员 高建华 文/摄
窦默(1196-1280),初名杰。字子声,又名汉卿,广平肥乡县(今河北省肥乡县,位邯郸市东)城西村人。元初名臣、名医、名儒,著名的理学家、教育家,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(即皇帝老师)、昭文馆大学士、正议大夫等职,累赠太师、魏国公,谥号文正。
窦默是我国针灸史上的名家之一,他的“流注八穴”、“补泻在于手指”、“莫如用针”、“气至沉紧”等针灸学说,对后世针灸医家颇有影响,对针灸学的发展具有一定贡献。
主要经历金末,避乱河南,从名医李浩学铜人针法;又南走德安(今湖北省安陆县,位随州市东南),习读宋人理学著作。元兵陷德安,杨惟忠招集儒释道之义。他应召北归至大名(今河北省大名县,位广平县东南),与姚枢、许衡等讲求理学。后又返回肥乡,教授生徒以经术之学。元世祖忽必烈为藩王时,曾召见问治国之道,使其皇子皆从之学。即位后,被元世祖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。晚年又加至昭文馆大学士。卒。封魏国公,谥文正。
著作著有《标幽赋》、《针经指南》、《流注指要赋》、《窦太师流注》、《指迷赋》、《铜人针经密语》等针灸专著。另有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十三卷,为其后代所辑。
学术内容l.重视理论,钩沉索隐。自《针灸甲乙经》以降,直到宋代,在针灸选穴方面,多注重穴位的考证及新穴(即阿是穴)的探索,可是在理论方面,则没有大的发展,正如《子午流注针经·序》中所说:“近世指病直刺,不务法者多矣,”而窦氏则彰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之微,钩深索隐,多有创新.“以针法活人甚多”。对针灸学理论,依据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理论,加以阐发刨新。尤其在手法、选穴等方面,都作了深刻探讨,并用歌赋形式记录下来,不但便于临床运用,而且利于学习记诵。
2.由博返约,用穴精当。窦氏要求“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;取三经使经而可正”。确定12原穴为“枢要”,流注8穴为“纲纪”。从而使医者在选穴时,执简驭繁提纲挈领。
3.重视手法,突出气机。针刺手法直接影响针刺治病的效果。临床施针时如仅注重选穴而忽视手法,则很难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。窦氏突出的学术思想就是注重针刺手法,主张“微针与妙刺相通”。此处的“妙刺”即是指适宜的手法。至唐以前,多注重穴位研究,而少刺法研究,这是医家对《内经》中有关针刺手法的理论精华没有给以足够重视的缘故。而窦氏则十分明确地提出了“拯救之法,妙用者针”,并认为针剌调补阴阳气血的关键是手法,手法的关键是巧运气机。气机通达则阴阳气血可调,脏腑经络和顺,沉疴可除。窦氏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:“轻滑慢而未来,沉涩紧而已至”,“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;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。”讲究的是“意”与“气”的相合,对提高针刺疗效有很重要的作用。
4.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。子午流注是祖国医学针灸学科中注重时间条件取穴的古典针法,它是基于《内经》“人与天地相参也.与日月相应也”内外统一的整体观,以及阴阳相合,刚柔相配五行生克理论。用天干、地支的变异规律,来推算人体气血在经脉中昼夜循行流注盛衰开合的时机,从而选取有五行属性的五输穴,施以针刺补泻,以求得最佳疗效的针刺方法。窦氏概述了子午流注针法,并提出以八脉八穴为主,适当配穴的治法,为后世形成的灵龟八法奠定了基础,并且在《流注八法》中首次明确提出“穴位时控”理沦。
窦氏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。针灸大师杨继洲在窦氏学说和论著的基础上形成了《针灸大成》这样的针灸名著。
轶事典故窦默习医是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。早年避战乱于河南陈(今河南汝南县),遇到清流河名医王氏,此人非常喜欢窦默,就将其女嫁与窦默,并劝其习医,以在多难之世救人而善身。于是他从岳丈学医,基本上掌握了望、闻、问、切中医四诊法,及一些药物学知识。一些常见病已能单独治疗。后又遇儒医李浩,从他那里学到了针炙妙法,医术大为长进。北归以后,他在家乡为人治病,且不计钱财,不求报答,只要有病求于门下,不论贫富,皆一视同仁,未尝有一毫责报之心,可见医德之高尚。在长期行医治病过程中,其医术不断提高,“针石所加,医药所施,病辄痊安 ”。